不少国际学者担心,美国会抓住机会把缅甸问题国际化,让中国西南边境长期处于动乱状态之中。 中国的“缅甸难题”其核心要义是中国一方面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,要求其施压缅甸军方停止暴力;另一方面中国又要维系与缅甸军方的合作关系,以确保在缅利益不受损。(法新社) 2007年9月缅甸爆发“袈裟革命”后,曾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的“缅甸难题”这一说法,其核心要义是中国一方面承受巨大的国际压力,要求其施压缅甸军方停止暴力;另一方面中国又要维系与缅甸军方的合作关系,以确保在缅利益不受损。时隔10多年之后,相似的场景重现,中国又开始面临难度更大的“缅甸难题”。 自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方宣布接管国家政权以来,中国不仅在外交上屡屡被西方国家批评指责,在经济上也蒙受了一定的损失。特别是今年3月发生在仰光郊外工业区10多家中资企业被烧事件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今日中国所面临的“缅甸难题”要比10年之前难得多。 正因如此,中国在应对“缅甸难题”时颇为谨慎。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志就是,迄今为止中国从未在联合国支持谴责缅甸的声明或决议,也并未对缅发表措辞强硬的外交声明,同时也没有公开派遣高官赴缅“施压”,而是支持东盟妥善应对缅甸问题。 反观2007年的“袈裟革命”,中国不仅曾在联合国对谴责缅甸的决议投下赞成票,也连续发表了催促缅甸继续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外交声明,还通过高层访问来规劝缅甸军方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,主要是缅甸国内的怨华情绪高涨。2011年9月密松大坝被暂停后,缅甸社会的怨华情绪一路走高。此后由于中缅双方的共同努力,这种怨华情绪有所缓解,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被点燃。 所以,今年2月份缅甸军方接管国家政权之后,关于中国的一系列谣言和不满就铺天盖地地向中国砸来,最终酿成了3月份的中企被烧恶性事件。在这种不利情形下,中国当然不能贸然直接介入缅甸乱局,以避免激化缅社会的怨华情绪,给双边关系带来更大伤害。亚细安“中心地位”凸显 中美对抗压力加大。拜登上台后继续在特朗普设定的抗华政策框架中转圈圈,变本加厉地与中国对抗。缅甸政变发生后,不少中国学者担心,美国会抓住机会把缅甸问题国际化,让中国西南边境长期处于动乱状态之中。 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。一方面美国带头在联合国就缅甸问题施压中国,企图把中国塑造成支持缅甸军方的“民主破坏者”形象;另一方面,美国的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有意引导煽动缅社会的反华言行,伺机破坏中缅友好关系。 正因如此,中国迫切希望缅甸局势能够尽快稳定,不给美国以可趁之机。在这种考量之下,中国当然不能强势介入缅甸政局,以免激化扩大矛盾,造成新一轮动荡局势。 最近一段时间,不少中国学者在讨论东盟的“中心地位”。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的一贯立场,那就是支持东盟的“中心地位”和自主性,更加有利于亚细安不在中美之间“选边站”,也更有利于中国—亚细安关系的长远发展。 缅甸问题说到底是东盟的“份内事”,理应先由亚细安来处理。所以,在缅甸政局发生变革后,中国就表态全力支持东盟妥善解决缅甸问题。此后,中国的这一立场均未改变。 值得注意的是,在本月5日缅甸实际领导人敏昂莱与中国驻缅大使陈海的会面中,敏昂莱表示,缅甸愿同东盟共同努力,维护缅甸国内局势稳定。既然缅甸也同意东盟的调解角色,中国当然也会继续支持东盟。 所以,本月7日召开的中国—东盟特别外长会议上,中国外长王毅不仅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,甚至还指出愿继续配合亚细安,共同推动缅甸各方以人民利益为重,保持冷静克制,消除各类暴力。 综上所述,中国目前在缅甸难题上的软处理方式,确实也有各种苦衷,西方国家不要一味地粗暴指责。实际上,目前对缅甸而言,除了尽快恢复局势稳定,防控疫情也是头等大事,尤其是印度的变异病毒已经逼近缅甸家门口。 中国自疫情暴发以来,就一直对缅甸提供抗疫帮助。在6月7日的外长会议上,王毅表示,中国将继续支持缅甸抗击疫情,提供疫苗和医疗物资帮助,助其维护民众健康,同缅甸加强边境联防联控合作。所以,缅甸的难题不仅仅在于政局稳定,疫情防控也极为重要。